如何用 Marginnote 做实用性强的思维导图(实践篇)


前言

思维导图的力量不用多说,大家都清楚。但是相信大家都有过做完思维导图之后就再也不想用它或者没法用的情况。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在上篇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技巧。但是上篇只限于理论,并没有给出实际上如何操作的答案。本文将结合一个非常强大且优秀的思维导图软件 - marginnote,讨论如何做出实用性强的思维导图。

什么是 marginnote?

marginnote 是一款阅读 + 思维导图的软件,目前只支持 epub 和 pdf 格式的文件。在这里我们只讨论 marinnote 3,即最新版。至于为什么,稍后会揭开谜底。该软件有阅读模式和学习模式。阅读模式下专注阅读和做笔记,学习模式下可以一边阅读做笔记一边制作思维导图。

marginnote

该软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一边阅读书籍一边制作思维导图:右边文字部分里选中想要制作成思维导图节点的文字或者图标等,然后就可以直接在左边的思维导图区里显示,自动制作成半成品的节点,然后可以选择是否对它进行稍微加工比如加上标签等,再移动到相应的节点处。操作都极其简单顺滑,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而影响到阅读的思路,自动化程度很高,可见作者为了不影响阅读体验的同时可以制作思维导图这点下了很大的苦心。笔者从该软件刚出现不久即开始使用,可以说是见证了这款软件的成长。正是因为它的优秀和实用,但是也因为太过灵活而不容易掌握精髓,才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知道。

marginnote 相比其他思维导图软件有什么优势?

本质上 marginnote 是一款可做笔记的阅读软件 + 思维导图的集合体,那么用别的组合完全可以再现同样的结果。但是 marginnote 实现了 1 + 1 > 2 的效果。

第一个优点是内容与思维导图节点的切换效率高。试想,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每项内容都需要从一个阅读软件上复制内容,然后切换到另一个思维导图软件粘贴该内容,这是多么费时费力的工作,次数多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干扰思路。本身做思维导图就是一件抽象度极高的工作,需要费脑力,在这种完全没有意义的事上花费脑力和时间完全属于浪费。而在 marginnote 上不需要复制内容,直接选中就可以生成思维导图节点,次数多了的话,节省的时间不言而喻。

第二个优点是是用思维导图时索引方便。如果说上述优点可以用工作流软件如 workflow 等抵抗的话,那么这个优点就基本属于无敌了。相信做过思维导图的读者有过这样的经验:复习思维导图的时候,看见一块内容,发现不熟悉想到找出处,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只能通过上网查或者问别人等方式解决。也就是说问题点是:一般思维导图软件记录下的内容没有和知识来源建立索引。因为思维导图本身只记录关键内容的特性,导致细节缺失严重。虽然这是优点,但同时也是缺点。如果想不起来该部分,但是该部分又很重要,那么就不得不面临再次查询的问题。若没有一套良好的索引系统,使用思维导图将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 marginnote 对于每一部分从文中选取的文字都会与思维导图节点建立索引,也就是说,点击选中的文字的话,思维导图区会锁定相对应节点;点击思维导图节点,也会跳到相应的文字或者图等的出处。这个特性对于复习或者使用来说非常实用或者说必不可少,也正因此它在我心中成了学习软件之最。

如何用 marginnote 作出实用性强的思维导图?

什么叫实用性强?

这个概念相信对每个人来说有自己的解释。在这里我把它定义为: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最初的具体的目的。有人说我们最初的目的就是做实用性强的思维导图,这不是形成一个死循环了吗。其实这里需要弄清楚,如果只是说最初目的是做实用性强的思维导图,其实并不能表达出什么具体内容,说白了制作者自己也许都不清楚自己想做出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最初开始目的性就要很明确,这个思维导图要提供我解决…问题的办法。举个例子,如果我想这次数学微积分考试得高分,那么思维导图的目的也许是帮助梳理模糊知识点的作用(学霸的情况),也许是帮助梳理重点的作用(学渣的情况)。能实现最初的具体的目的的话,那就叫实用性强,就算你做出来的思维导图做出来对别人来说是天书也无所谓,毕竟是你用又不是别人在用,不需要讨好别人。

做思维导图的时机?

有人喜欢学完一部分知识后再做思维导图,有人喜欢边学边做,有的人只想粗略阅读而不做思维导图。marginnote 的制作者考虑到了这点,于是在最新版中,加入了阅读模式和学习模式。阅读模式和其他阅读软件并没有太大差别,只能做笔记查阅资料等,当然可以选择把做好的笔记再全部一次性转成思维导图。学习模式下会显示思维导图和文字两个部分。两个模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以认为阅读模式只是不显示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

在这里不讨论不做思维导图的情况,只说说是学完一部分知识后再做思维导图和边学边做这两者哪个效率更高。前面也说过,做思维导图时需要很多脑力的,因此在做的时候最好能保持全神贯注,如果还需要一边理解内容的话,做出来的思维导图质量将大打折扣,而且会很容易忘记初心,做成了知识树,成了知识的罗列。

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到最好!

理想的情况是:对大部分内容都比较熟悉,然后在一个系统的高度上,不忘初心地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但是考虑到一本书的知识点实在太多,因此笔者建议在阅读模式下专注地学完一小节后,以该小节内容为中心制作思维导图,结束后再进行下一节的阅读,形成循环。这样的好处是兼顾了效率和质量。

做思维导图的工作流

那么平时大家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流程做思维导图呢?在这里做一个小节:

  1. 明确好目的,一定要明确到具体问题

  2. 找到能解决问题的书籍资料(可以是一整本书,一小节都可以)

  3. 根据资料的编排顺序或者自己制定的顺序阅读,做笔记等

  4. 每小节制作一次思维导图(每一大章整理该章节思维导图的编排)

  5. 重复 3,4,直到觉得形成了达成目的的体系

从笔者的个人经验来说,每天 3 小时的学习时间,利用上述工作流的话,一本 500 页左右的书籍大概需要两周。当然每个人进度和要求也不一样,这个根据自己的进度调整。不过都是越快越好,因为制作思维导图,也就是输出,是反人性的行为。如果把战线拖得太长,很容易就中途放弃了。

用 marginnote 做思维导图时的思维框架

使用思维框架的目的是让制作流程化,同时也更加容易制作出紧凑且质量高的思维导图。这里分为阅读时的思维框架和学习时思维框架。

貌似写得很麻烦,但是实际上熟悉了之后并不是那么烦人的事,反而加深了自己的思考深度,又制作了优质的思维导图。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很可观的能力积累。

做完思维导图之后如何利用?

这个问题用一整本书来描述都不奇怪。但是目前并没有什么书籍时专门用来描述如何使用思维导图的。根据笔者阅读过的有关思维导图书籍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书籍都是打着利用思维导图的幌子,实际上都只是先说明思维导图的好处,然后教你如何制作,基本就完事了,关键的应用部分少有提及。虽说理清思路也很重要,但是对于知识图谱类的用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图,花了那么多时间制作完之后就扔了实在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

在这里我假设该思维导图是用 marginnote 制作的,也就是说知识点都是有索引的。

说到应用,依旧分目的不同,应用也不同,最多的应用无非是:

总结

笔者从高中时代就接触了思维导图,由于当时没有理解清楚做思维导图的目的,只是当成复习工具用,并且索引效率特别低,因此并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功效。在本文中,在方法论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 marginnote 制作出实用性强的思维导图,当然还有很多 marginnote 的功能没有讨论,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


期待您的分享与讨论:

Table of Contents